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沿革與宗旨


沿革與宗旨 各年度計畫 歷年成果報告 社區課程活動 學習型地圖下載

稻江護家的故事
在日據時期,台籍同胞之受教機會極不均等,女性受教機會,益形見絀。有鑑於此,臺灣著名教育家陳垗花、陳郭蕊伉儷,一本教育之初衷,創辦女子洋裁講習所,以教授家事技藝類科為首要目標。
初時,校址設於大稻埕內,「大稻埕」乃臺灣初期北部發展之重鎮,復以淡水河蜿蜒其側,素有「稻江」之稱,故創辦人便援引成熟稻穗之溫婉謙懷,與浩浩江水之寬容氣度,啟用「稻江」為名,樹立「賢淑、能幹、信望」為校訓,在民國28年6月,正式設立「稻江洋裁講習所」。爾後歷經「稻江洋裁學院」、「稻江實業學院」、「稻江中級家政職業補習學校」等階段,為臺灣職業教育再添新翼。
民國42年,獲准改制為「私立稻江家事職業補習學校」。經胼胝耕耘後,校譽日隆,學生倍增,原校地已不敷使用,為開創教育願景,而於民國48年,自臺北大橋旁,移至新生北路3段現址。翌年,奉臺灣省教育廳核准為「稻江家事職業學校」。
創辦人之長公子陳鶴聲先生,長年浸溽於雙親篤實誠敬之辦學理念,襟懷臺灣職業教育之前程,民國56年,自日本學成歸國,親執校務之後,更善用所學所見,於既有規模之上,積極擘劃校務發展之長程目標,引領學校至格局鴻深之境。
順應時代之變遷,醫療體制日益繁複,於民國57年,即在綜合家政科外,另行增設護理科。民國68年,奉准核定校名為「臺北市私立稻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在校長的成功經營下,復於民國76年設置美容科。依據校務長程發展與設科特色,前後3度改建校舍,美化校園景觀,並全面更新教學與實習設備,引進日、法、義等國之先進設備,力求躋列業界水準。至民國84年申辦餐飲管理科,民國88年開設應用外語科英文組及日文組,為臺北市第一所創辦國際學術交流及跨國遠距教學之高職學校,成為開展國際交流課程之教育先驅。為因應護理教育改制,民國93年規劃轉型方案,新設幼兒保育科,開拓學生多元學習,帶進永續經營。
為推動學校社區化,落實社區服務,於民國92年開辦中山社區大學,回饋社區、資源共用,經過團隊的合作與努力,連續3年獲得評鑑特優獎項,深得教育當局及社會各界之佳評。
民國93年陳鶴聲校長榮退,由陳玉玲校長接掌校務,以其精修教育之雙碩士學歷及留學英日之豐富學養,在良好基礎上精益求精,以創新思維,開創學校新願景,其卓越之領導風格及國際多元之宏觀視野,發展稻江地球村之課程特色,深信校長的運籌帷幄悉心經營,必將再創稻江精緻優質之辦學高峰,為輝煌的校史增添璀璨的新頁。
民國99年8月由朱燦煌校長接任稻江護家校長,以朱校長在教育界的豐富經歷、治校嚴明、績效卓著,同時秉持稻江辦學精神態度,定能使稻江護家與中山社大穩定成長,同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共創佳績。
辦學理念
稻江護家對於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之規劃是秉持社區大學辦學之基本理念,落實終身學習的社會,發展知識經濟,推動社區教育工作,引領社會價值及學員持續自我成長與自我認同。我們以下述五點作為辦學的理念與價值核心:
(一)豐富人文涵養,培育身心健康公民。
(二)注重區域特色,打造社區文化願景。
(三)凝聚社區意識,厚植社區領導人材。
(四)胸懷弱勢族群,提供弱勢學習資源。
(五)因應全球思維,開拓市民國際視野。
以真善美為願景,透過豐富多元的課程學習與參與,使個人能從自我價值的建立與自我的肯定,進而關懷社會並投入社區參與行列,同時提升公民素養並開拓國際視野,培育具世界觀之公民。
我們認為未來中山社大的校園文化絕非傳播菁
經營特色與風格
一、多元課程整合,豐富人文涵養
中山區在農業轉型商業的現代化歷程中,文化融合猶能與經濟活動互相包容。中山社區大學在課程規劃上則整合了中山區的社區特色:如觀光、金融、建築、婚紗、飲食異國風情的特色規劃多元的課程。
此外,本校課程走向除了以社區特色為考量,更參酌社區里民的人文需求、社區的發展來設計課程。希冀透過多元的課程,整合社區特色,讓社會大眾能「豐富其人生、快樂學習、終身受用、回饋社區」,為臺北市社區大學寫下新一頁。

二、推展公共事務,重視社區經營
每一個公民都有參與公共政策的義務與權利,但在民主社會中如果沒有一批自主意識的公民,公共領域政策則無法拓展,更遑論有效的溝通與討論。中山社區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寬廣討論公共事務的窗口,在課程活動內容上側重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關心台灣社會發展議題,而非純抽離社會現實的學術理論教學。
此外,中山社區大學結合了相當多在地的社區組織以及專業團體,在社區經營上頗有進展,同時也積極地直接參與社區事務透過工作坊的研習活動,將知識、專業與社區結合,提昇了社區工作的層次、開闊了視野,也促成了個人學習成長與社區整體互動的有機連結。

三、活絡學習管道,厚植社區人才
中山社區大學致力於建立成人學習教育的新模式,在軟、硬體設備上皆力求完善。軟體上有:電子報及網路資訊管道的設立及校務會議、教學研討會、教師聘審暨教學委員會、學員諮詢服務等校務參與機制活絡學習管道。硬體上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如電腦專業教室、遠距教室、韻律教室、茶道教室、視聽教室、美顏教室、中廚教室、烘焙教室等),創造良好的教學品質,落實教學資源共用、學習互長的目標,培育社區各方面的人才。
四、增進親子互動,鼓勵終身學習
在經濟繁榮、工商發達的社會中,人與人的距離無形中縮短,但家庭中親情卻因而逐漸疏離,造成家庭的代溝與衍生青少年的問題,因此現代的社會要安定必從家庭做起,齊家之本又必須以為人父母者先做起,先學會為人父母之道。
中山社區大學以家庭發展觀點來探討生活各層面品質的提升,其領域分為「親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 「休閒遊憩」、「護理保健」等4大方向,並依據各領 域而規劃相關「學術」、「生活藝能」、「社團」3種性質的課程與活動,使本社大成員能從學習活動中同時獲得經驗與知識,兼具理論與實務。
五、規劃國際事務學程,開拓市民國際視野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與塊狀區域化,國際事務也因多邊主義盛行及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而愈趨多元而複雜。在如此快速變遷的國際環境中,我國政府及民間各項對外活動均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及壓力。尤其,在中國大陸屢次的外交壓力下,我國急需在專業的外交管道之外另闢全民外交的蹊徑;此外,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成長,讓世人開始將眼光聚焦在這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的經濟體上。在大陸市場強大的「磁吸」效應下,台灣產業大舉西進,而在加入WTO後,經濟保護政策不再,而這在在都讓台灣的外交及經濟面臨空前挑戰。既然增進全民參與國際事務能力是當務之急,從過去中山北路的美軍顧問團,以及林森北路小巷內充滿日本風味的小酒吧,可以發現中山區與國際的接軌並非偶然。
然而,在回顧這些歷史記憶時,社區民眾是否能從過去的「記憶」,體會到現在「處境」,進而培養因應未來的「能力」,這都將是民眾處在地球村的必備條件。
作為中山區的南鍼,我們自許「中山社區大學」應有不同於其他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視野,因此將規劃國際事務學程作為主要學程之一,目的即是以培育國際事務人才作為學程目標,使得前來修習的學員不論是在國際視野或外語能力上均能有顯著的提升。